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高山流水典故

教师吧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6 01:02:06

问题描述

高山流水典故求高手给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春秋时代,有一个著名的琴师叫伯牙,姓俞,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有一次伯牙回楚国探亲,中途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停下来休息。正值八月十五中秋夜,面对清风明月,伯牙不由得思绪万千,于是独自在船舱中弹奏起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时,忽听得岸上有人叫好。伯牙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背着扁担,手拿板斧。伯牙暗自吃惊,不相信一个樵夫竟能听懂他的琴声,便请他进船舱细谈。那樵夫也不推辞,只是脱掉身上蓑衣斗笠,露出里面的一身青衫,走上船来。伯牙命人另取一张琴来,放在樵夫面前,开始和他探讨琴理。伯牙本意是要考考樵夫,想不到他竟然对答如流,不论是琴理还是乐理都十分精通。伯牙唯恐他只是装腔作势,就故意弹奏起赞美高山的曲调。一曲弹罢,樵夫赞叹说:“弹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凝神思索一阵,又换了一曲,这次是表现奔腾澎湃的流水。樵夫听后说:“真妙!我好像看到了滚滚而来的河水!”只这两句,伯牙认定这个樵夫是自己千载难逢的知音。他激动地站起身来,说:“先生真是我的知音啊!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还没问先生大名?”樵夫也站起来,告诉伯牙他叫锺子期。当晚,二人喝酒抚琴,畅谈乐理,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亮了,船上的水手收拾停当准备开船,锺子期也起身告辞。二人挥别洒泪,心中不舍,于是约定第二年中秋夜再次重逢。一年时间转瞬即逝,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伯牙心中惦记着和锺子期的约定,早早向晋王告了假,来到去年二人相约的江边。中秋之夜,伯牙命人将船停在去年泊船之处,站在船头等待锺子期。可是等了一夜都没见锺子期的身影。伯牙心知有异,第二天一早就下船去,沿着岸边一路前行,想打听锺子期的住处。走到一个山谷前,伯牙看到路边出现了一个衣衫整洁的老者,便上前询问附近是否有个钟家庄。谁知老者听了竟落下泪来,问他:“去钟家庄找谁?”伯牙如实相告,老者听了更是放声大哭,说子期已经在几个月前身亡了!老者还说:“想必先生就是晋国大夫俞伯牙吧?子期临死前,还说起和先生的约定呢!”伯牙听到这个消息,伤心欲绝。他跟着老者来到锺子期坟前,拿出琴来就地坐下,流着泪弹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之后,伯牙伏在地上嚎啕大哭,说:“先生不在了,再也没人能听懂我的乐曲,我还弹琴干什么?”说完,竟然双手举琴狠狠摔在地上,将琴摔得粉碎。从此以后,伯牙果然再也不弹琴了。

其他回答

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相传琴艺高超的琴师俞伯牙,虽然经常抚琴,但是无人能懂得弦外之音,反而在野外抚琴之时,被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听见,并能领会到琴音之中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的意境。

伯牙欣喜若狂,视子期为知心好友,并相约一年之后再重临此地。遗憾的是,当一年之后前来赴约的伯牙,来此得到的却是子期已经病故的噩耗,伯牙悲痛欲绝,从此不复抚琴

其他回答

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典故,它是指唐代音乐家黄巢与其好友洛阳陶渊明约定每逢佳节或相会之日,就会去到陶渊明居住的淇水边,倾听山水之音,抚琴吟唱,畅怀豪情,以达到舒缓身心的效果。这个典故从历史上讲,除了在文学、音乐等方面有所应用外,也常常被用于比喻“官场风云,人情世故”的人生境遇,引申出“高山流水人物”的说法,指的是坚贞不屈、不妥协、不屈服于任何压力的人物。

其他回答

是一个象征兄弟情谊的典故。传说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和颛顼是兄弟,黄帝下山游玩时,兄弟颛顼为他引路,经过一座高山和一条流水,兄弟二人在此处敬祭天地,彼此表达感激之情,并誓言终生兄弟不离。这个典故延伸出了中华民族讲究兄弟情谊、互帮互助、忠诚不渝的文化传统。

其他回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因病去世。俞伯牙悲痛欲绝,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高山流水》。曲毕,他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