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古人如何称晚上

吉林函授成考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5 17:22:53

问题描述

古人如何称晚上,在线求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晚上时称夕、暮、晚。

中午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参考资料如下:按照时辰计算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其他回答

晦,日入,黄昏,冥昏等等。

早上叫做朔或者旦,晚上叫做晦,下午叫做暮。中午就叫日中或者中午。

【酉时】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其他回答

古人称呼晚上的用词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天黑之时,半夜三更,深夜人静,熟睡之际。

更有许多文人墨客用精美的诗词赞美晚上发生的事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半钟声到客船”。

还有,掌灯之时,华灯初照,花灯游坊之际,月黑风高夜。总之,古人称呼晚上的用词有很多很多的。

其他回答

半宵

半夜,深夜。唐 寒山《诗三百三首》:“人间八百岁,未抵半宵长。”唐 窦群《晨游昌师院》:“生期半宵梦,忧绪仍非一。”宋 丘葵《怪事》:“四载干戈多白骨,半宵风雨独青灯。”宋 释智遇《偈颂二十四首》:“忍成残腊半宵梦,侩地寒檠两岁灯。”明 王微《冬夜渡江》:“波从去雁分斜月,人共栖乌匝半宵。”

丙夜

半夜,三更时分。《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 宋 魏了翁《鹧鸪天》:“北风满地尘沙暗,宣室方劳丙夜思。”宋 裘万顷《癸亥夜梦》:“丙夜清眠正熟时,梦魂飞去拜丹墀。”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夫人手绩以供两尊人,尽斥奁具以佐公于学。丙夜机杼,轧轧与伊吾声相和。”

分宵

半夜。南朝 刘孝绰《答湘东王书》:“但瞻言汉广,邈若天涯,区区一念,分宵九逝。”《旧唐书·高宗纪上》:“言念幽圄,载恻分宵。”唐 皇甫冉《宿淮阴南楼酬常伯能》:“伫立分宵绝来客,烦君步屐忽相求。”唐 马戴《赠祠部令狐郎中》:“官初执宪称雄才,省转为郎雅望催。待制松阴移玉殿,分宵露气静天台。”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谒先师》:“乙夜观书,分宵不寐。”

其他回答

古人对夜晚的雅称有云霄、九天、夜半、子夜等。

云霄:出自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翻译为:是我年少时离开家从军,一身志气迅速的冲向天空到云彩的高处。

九天:“九天”出自唐代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翻译为:那瀑布的水从很高的地方笔直的倾注而下,就好像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掉落了下来一样。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中国古代用十二时辰来表示时间,而以子时为首,是在23时起至夜1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