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司马炎分封多少个王

普通专升本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0 19:07:43

问题描述

司马炎分封多少个王,麻烦给回复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建立之时,晋武帝司马炎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封国中的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甚至还可以设立数量不等军队。

基于此,司马炎分封27个异姓王的行为,可以说是在恢复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当然,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周武王姬发分封诸侯的时候,不仅有姬姓诸侯,也有很多异姓诸侯,比如齐国、楚国、宋国、越国、秦国等。不过,虽然分封的对象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从实际权力来说,西晋初期分封的异姓王,也拥有不下于周朝诸侯的权力。在此基础上,周王室的衰微乃至于灭亡,无疑是因为分封制下,各个诸侯的实力不断壮大所致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晋武帝司马炎来说,显然应该知道分封制的不利一面。并且,除了西周的分封制,对于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也引起了“七国之乱”等叛乱。所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么多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为何晋武帝司马炎还要进行分封,并且是分封27个异姓王呢?虽然西周和西汉初期的教训不能忽视,但是,对于司马炎来说,眼前曹魏灭亡的教训无疑更加深刻。就曹魏来说,是被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的。当然,司马氏能够取代曹氏,或者说掌握曹魏的大权,显然要归功于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在三国时期,司马懿不仅和蜀汉丞相诸葛亮巅峰对决,展现出自己的军事实力,更以权谋见长,这无疑体现在高平陵之变中。在高平陵之变中,看似极为不利的司马懿,居然反杀了曹魏大将军曹爽。更为关键的是,在司马懿篡夺曹魏大权,整个曹氏居然缺乏从司马氏手中夺回权力的实力。究其原因,虽然曹魏也分封了同姓王,但是,因为魏文帝曹丕等君主的限制,这些封国根本没有勤王的实力,这和西汉初期的封国显然不能相提并论。换而言之,如果曹魏像西晋一样拥有数十个掌握兵权的同姓王,且不说司马懿敢不敢造反,即便造反成功,也要担心各个封国实力的反抗。综上,曹魏灭亡的教训,显然要比西周和西汉初期的教训更加深刻。进一步来说,如果分封制是饮鸩止渴,那么,晋武帝司马炎宁愿饮下这杯毒酒,也不愿意西晋重蹈曹魏的覆辙。对于司马炎来说,为了避免士族篡位情况的再次发生,所以分封了27个异姓王来拱卫西晋朝廷。最后,一般来说,分封制必然会带来地方诸侯和朝廷相抗衡的结果,不过,这一过程很可能不会一蹴而就,也即需要时间来扭转二者之间的实力差距。但是,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西晋诸侯王的势力,主要来自他们的职务。西晋的诸侯王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也即这些异姓王不仅在封国内拥有兵马,还可以因为担任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的身份,以此掌握封国周边地区的军队、钱粮等。而这,无疑加快了各个异姓王的实力增长速度了。基于此,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的第二年,八王之乱就爆发了。总的来说,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吸取曹魏的教训后,晋武帝司马炎在分封宗室王时,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却没有重视宗室王的势力过于膨胀所造成的对西晋朝廷的潜在威胁,从而给叛乱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也即造成了更大的隐患。

其他回答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分封大约在二三百个王,每个王都有自己的分地和军队,认为这样才能巩固晋王朝的统治。

他因为害怕晋王朝的灭亡,他看到曹魏政权曹丕对自己兄弟们采取严厉的管理措施,不给曹姓子弟军权防止他们夺权,曹氏政权没有军队的支持,导致了司马氏家族政变成攻。所以他大封司马姓为王,也导致政权分裂,导致后来八王为了争权大打出手,直接导致晋王朝灭亡。

其他回答

1、安平王司马孚:?-272年。字叔达,司马懿之弟。谥“献”。是司马炎的叔祖,当时辈份最高的王。

2、义阳王司马望:205-271年。字子初,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成”。

3、河间王司马洪:?-276年。字孔业,义阳王司马望之子。谥“平”。

4、东平王司马懋:字孔伟,义阳王司马望之子。怀帝时改封竟陵王。洛阳城破时死于乱兵。

5、渤海王司马辅:?-284年。安平王司马孚之子。咸宁中改封太原王。谥“成”。

6、下邳王司马晃:?-296年。字子世,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献”。

7、太原王司马瓌:?-274年。字子泉,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烈”。

8、高阳王司马珪:?-274年。字子璋,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元”。

9、常山王司马衡:?-266年。字子平,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孝”。

10、沛王司马景:?-275年。字子文,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顺”。

11、彭城王司马权:?-275年。字子舆,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子。谥“穆”。

12、陇西王司马泰:?-299年。字子舒,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子,彭城王司马权之弟。谥“文献”。

13、范阳王司马绥:?-279年。字子都,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子,彭城王司马权之弟。谥“康”。

14、济南王司马遂:?-266年。字子伯,司马懿之弟司马恂之子。谥“惠”。

15、谯王司马逊:?-266年。字子悌,司马懿之弟司马进之子。谥“刚”。

16、中山王司马睦:字子友。司马懿之弟司马进之子,谯王司马逊之弟。咸宁中,私募逃亡之人,贬为县侯。太康初,复封高阳王。

17、北海王司马陵:?-279年。字子山,司马懿之弟司马通之子。后改封任城王。谥“景”。其弟司马顺仕曹魏时封侯,因不满司马炎代魏,被废,徙居武威臧县,后死于流放中。

18、陈王司马斌:?-278年。字子政,司马懿之弟司马通之子,北海王司马陵之弟。后改封西河王。谥“缪”。

19、平原王司马干:232-311年。字子良,司马懿之子。

20、东莞王司马伷:227-283年。字子将,司马懿之子。后改封琅琊王。谥“武”。其孙即东晋元帝司马睿。

21、燕王司马机:本司马昭之子,过继给司马懿之子司马京为后代。

22、汝阴王司马骏:字子臧,司马懿之子。谥“武”。

23、梁王司马肜:?-301年。字子徽,司马懿之子。谥“孝”。

24、扶风王司马亮

25、齐王司马攸

26、乐安王司马鉴

27、乐平王司马延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