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清代报时鼓用什么计时

公务员百事通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5-05 23:13:34

问题描述

清代报时鼓用什么计时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在元、明、清三朝,钟楼,鼓楼都是作为古都的报时中心。

每日始于暮鼓,止于晨钟。文武百官上朝以及老百姓的生活作息都是以此为依据的。也许你会问了钟楼和鼓楼是如何报时的呢?这要从中国古代计时方式说起。按照古时候的习惯,一夜被划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

19点称为定更,又称起更,21点称为二更,23点称为三更,我们老百姓说的三更半夜指的就是这个时辰。

1点称为四更。

3点称为五更。

5点成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钟楼和鼓楼是专门负责定更、报时,每到定更就先击鼓,后撞钟,向老百姓说明该到睡觉的时间了。从二更到五更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老百姓们的休息。到了,要亮更的时候则先击鼓后撞钟告诉老百姓们天亮了,该起床了。击鼓和撞钟也是有定式的,怎样击鼓呢?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俗“紧18,慢18,快慢相间共计6次总计108次响。撞钟的方法和击鼓的方法是一样的。也许你会问了。鼓手们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呢?在清朝以前,鼓手们一般是根据铜刻漏计时,然后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在清朝以后,鼓手们则是根据时辰香定时了。这便是古代报时的一个简单流程,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钟鼓声对老北京人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常说暮鼓晨钟。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钟表随处可见,人们已经不再需要击鼓撞钟来报时了,但暮鼓晨钟已经成为老北京城文化的一部分。

2001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24节气令鼓之东》的乐章,鼓声持续三分钟,到2020年,元旦零时结束。而且,从2020年元旦开始,鼓楼正式对外开放。每天都会象征性的击鼓四次,每次15分钟,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

其他回答

清代乾隆之前的击鼓后敲钟报时方法较为繁复,乾隆后将其简化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时分(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时分(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

定更时钟声响起,守城门军兵关城门,阻断城里与城外的交通;亮更时钟声响起开城门,通衢开市,这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

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

其他回答

在清朝的时候,没有一个比较机械的方式用来报时,那时候报时都是由人工的人们看了,这时候的终点之后再口动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