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词的三重境界

石油工程知识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5-05 06:52:34

问题描述

词的三重境界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的《蝶恋花》,这是一首怨妇之词,但王国维把它上升到了事业、学问的高度,我不管你词里面原本写的是什么内容,我读的时候就体会到了一种做事的态度,这是一种“断章取义”(非贬义),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中经常使用这种“断章取义”的方式来解读诗词,《论语》中孔子和学生的对话,经常引用《诗经》中的某一句来解释什么叫“仁”、什么叫“礼”,包括后面两句词的引用,都是这个方法。王国维从这首《蝶恋花》中读到了什么呢?“昨夜西风凋敝树”,你不要去管外界的环境如何,热闹非凡还是萧条沉寂,你只需要“独上西楼”,自顾自地走到高处去,才能够“望断天涯路”,你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不需要呼朋引伴,他说做学问就是这样,你要独自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地越走越高,终有一天你会达到顶点,就再也不会被任何东西遮住眼睛,才能看得更远,懂得更多。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的《蝶恋花》,通常认为柳永词格调不高,但王国维依然用他的“断章取义”,读到了柳永的境界,是什么呢,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像柳永一生都在悲苦中度过,但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目标要去追求,不论是爱情还是对仕途的渴望,他为了这件事情宁愿“衣带渐宽”,宁愿“消得人憔悴”,但他“终不悔”,就如同做人做事,要能吃苦,才能成功,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这首词是辛弃疾在说自己啊,他从北方沦陷区以归正人的身份来到南方,一腔热血被南宋朝廷“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态度浇灭,你看元夕这日,多热闹啊,路上宝马香车、人们笑语盈盈,可有谁懂我呢?蓦然回首,在那个最清冷的角落里,有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辛弃疾寻找的是谁,蓦然回首看到的是谁?王国维说这不重要,因为他看到的是事业、是学问。“独上高楼”是对学问的追求,“衣带渐宽”是求学过程的努力,蓦然回首是什么?举个小例子,上学的时候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难题,问遍了老师和同学,却怎么也学不会,但有一天你突然就开窍了,直到这道题的解题思路了,这时候你该有多开心啊。

其他回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

其中第一境界语出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语出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语出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其他回答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为:'求索’,出自宋朝晏殊的《鹊踏枝》;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意为'奋发’,出自宋朝柳咏的《蝶恋花》;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意为'放弃’,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