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问:理者,物之固然,事者所以然,出处,典故,什么意思

学习很重要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9 19:23:28

问题描述

问:理者,物之固然,事者所以然,出处,典故,什么意思希望能解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这句话出自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

《张子正蒙》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代表著作,其原文是“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王夫之为其作注写道:“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非若异端孤守一己之微明,离理气以为道德。”这是以“固然”和“所以然”解释理,把理视为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我们必须弄清“固然”“所以然”的内涵,如此才能把握“理”的精义。理与固然密切相关,使其具有本然、自然、固有规律之意。事情必然要发生,这是其内在本然决定的。理与所以然相连,揭示了事物之间背后的某种必然联系,使其知所先后、见果知因。“事要知其所以然。”所谓“名上理会”是只认识表面,而知其所以然则是了解事物的原因,如此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在于把握其中的原因,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循而得之”,做什么事情都能够获得成功。把理视为事物的固然、所以然的新意在于,揭示理作为本然、规律、原因的特征,使其真正成为具有思想内涵或哲学意义的范畴,这反映了古代学者在思维与认知领域方面的进步。与此同时,王夫之批评“异端孤守一己之微明,离理气以为道德”的空疏学风,强调理不离气,气也不离理,理与气互不相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这也说明理并非游离于事物之外而是孕育其中。

其他回答

这句话出自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