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举烛典故

无量药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8 00:13:53

问题描述

举烛典故,麻烦给回复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举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推举,荐举,举国,举世,举家,古代指科。

烛: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古代亦称“火炬”),蜡烛,烛光,烛泪,烛台,风烛残年。“举烛”源见“班姬咏扇”。指班婕妤失宠而哀怨悲泣,借以咏扇。清朝黄景仁《石州慢.蒲扇》词:“甄妃善感,便教塘上吟成,秋风不效班姬泣。”典故出自《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说三》第65页: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其他回答

楚国的都城郢有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相国,他在夜晚写信,烛光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侍从说:“举烛。”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了“举烛”两个字。举烛,并不是这封信的本意。

燕国的相国收到这封信十分高兴,说:“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来加以任用。”燕国的相国把这个意思禀告给了自己的国君,国君听了非常高兴并予以施行,国家因此得到了治理。治理是治理好了,但是举烛并不是信中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