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葛镜桥为什么又叫“豆腐桥”

学习公社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7 22:59:20

问题描述

葛镜桥为什么又叫“豆腐桥”,麻烦给回复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葛镜桥因形似豆腐,俗称“豆腐桥”,葛镜桥为明代里人葛镜独资修建,时任云贵总督张鹤鸣题名“葛镜桥”,以嘉葛镜乐善造桥,以利往来之功绩,距今已有370多年历史,桥头还有葛镜墓。

葛镜桥上古藤倒悬,犹如一巨大的垂帘,直落水面;桥下江流重碧,波光粼粼。古桥、古藤、流水相映成趣,蔚为奇观,既令人发恩古之幽情,又赏心悦目。葛镜桥鬼斧神工,构造奇特,在贵州独一无二,在全国也少有,堪称福泉一绝。麻哈江于县城东南5里的河段,为京滇古驿道所必经之地。这里狂波怒涛,深不可测,舟渡往往覆没,交通常常受阻。明代平越里人葛镜耗30年之功,在这险山恶水之间架设了一座结构独特的石拱桥,载入了中国桥梁史册。据茅以升主编的《中国桥梁技术史》记载:葛镜桥全长51.44米,3孔,大拱高9.61米,桥面宽8.5米,高约30米,三孔跨径分别为25.62米、12.3米6.26米;三孔拱高分别为9.61米、9.9米和5.02米。工程艰巨,雄伟壮观,为“西南桥梁之冠”。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著《中国桥梁》一书中,曾提到它:“中国古桥坚固耐久,主要采用了石料……再加造桥工款,往往系募集而来,甚至有一个家族,独力负责建造一座桥,如贵州葛镜桥”。而罗英所著《中国石拱桥》提出“古经验与新理论”问题,也以葛镜桥为例,说明“石拱辅构件而产生的被动压力”的重要性。在茅以升主编的另一专著《中国桥梁技术史》中声言:“十六世纪贵州平越(今福泉)葛镜,历时三十年建成了葛镜桥,不但悉罄家资,在经济上独立成桥,同时三毁三建,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完成了桥的技术上的改革”。

1941年茅以升组织交大学生应用现代力学原理测算了此桥结构,得出结论:葛镜桥各孔静重和对称活载,10吨重型汽车通过完全安全。由此可见,深藏大山深处的葛镜桥,堪称中国古代名桥之一。明万历年间,郡人葛镜宦游归里,以积善为怀,因见麻哈江驿道之交通常常被洪水所困,决心造桥便民,以利往来。初建于麻哈江上游马丫河,未成桥塌,称“上倒桥”;再建于江下游鸭爪坝,历经数载方建成,仍被水圮,称“下倒桥”。至今,两座“倒桥”遗址尚存葛镜建桥,屡建屡败毁,知情者,无不视麻哈江为天险,非人力所能成就,劝葛镜别再白耗精力。然而葛镜造桥的决心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为了使桥能顺利建成,他斋戒数日,率妻子刑牲酾酒于麻哈江上,并作誓词以明其志:“桥之不成,有如此水”。其言之悲壮,“有如包胥之入秦庭,庆卿之离易水”;其衣履穿破,形容枯槁的样子,使曾参加过两次建桥的工匠和百姓们感动流涕。随后,葛镜竭诚尽力,罄尽家资,再次募工造桥。同时,他吸取前两次造桥的经验,重新踏勘选择造桥的位置,“乃于岞鄂沓障,拔地插天之处,募工凿其麓。崆峒之石,悉展为平陆,东西岸开约五六丈,垒趾于渊,为蹲鸱雁齿,屹然亘虹于江上”。工程之艰巨,颇为罕见。建桥所用料石,“石皆如墼,方不及尺,层累而上,大石横空,悬构酾水,其高百尺,有如神工。桥上行者,俯见深渊迅流,目眩神摇,匪为大德,亦伟观也”。时云贵总督张鹤鸣撰《葛镜桥碑记》立于桥头,赞葛镜“前后三十年功始成此,其从容乐善,不吝不倦,岂世俗人所能企及万一者。予嘉镜之行,怜镜之死,又喜其桥成,而死得敉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