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苏轼做官历程

建筑与交通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6 21:28:19

问题描述

苏轼做官历程求高手给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1、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

注:母亲去世,回家守孝。

2、嘉祐五年(1060)三月 ,授福昌县主簿。注:进士及第,例授九品,渑池县主簿为从九品,辞不赴。

3、嘉祐六年(1061)八月,以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事。注:寄禄官为大理评事(从八品下),差遣为签书凤翔府判官事。

4、治平三年(1066)二月,殿中丞苏轼直史馆。注:寄禄官已由大理评事升殿中丞(从五品上),差遣改为直史馆,直史馆是馆职。

5、熙宁三年(1070)八月,上又批出改通判杭州。不赘述。

6、元丰二年(1079)七月,知湖州苏轼……不赘述。苏轼画像7、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祠部员外郎、直史馆苏轼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注:因乌台诗案被贬。寄禄官由祠部员外郎(从六品上)降为黄州团练副使(从八品),此处容易将寄禄官与差遣搞混,团练副使是专门用于安置责降官的十等散官之第四等,此散官非散官阶,用作寄禄官,而检校水部员外郎是检校官,属于虚衔,不用管。东坡这个号即来于此地。

8、元丰八年(1085)五月,诏责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轼,复朝奉郎、知登州(自黄移汝,在七年正月二十一日)。注:前一年,由黄州团练副使改汝州团练副使,由远地改为近地,属于优待。此时,已经元丰改制,寄禄官升为朝奉郎(正七品),有了新的差遣知登州。

9、元丰八年(1085)九月,朝奉郎苏轼为礼部郎中。注:寄禄官阶不变,差遣升礼部郎中(从六品,元丰改制后,差遣有品级)。

10、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礼部郎中苏轼为起居舍人。注:差遣改为起居舍人(从六品),级别虽然没变,但起居舍人接近皇帝近便,更尊贵一些。

11、元佑元年(1086)八月,起居舍人苏轼免试为中书舍人,仍赐金紫。……中书舍人苏轼为皇帝贺辽国生辰使。差遣升为中书舍人(正四品),皇帝贺辽国生辰使是临时差遣。

12、元祐元年(1086)九月,中书舍人苏轼为翰林学士。注:差遣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正三品)。

13、元佑二年(1087),翰林学士兼侍读苏轼……侍读是兼的差遣,给皇帝讲解经史,由学问高深者充任。

14、元佑三年(1088),命翰林学士苏轼权知礼部贡举。知礼部贡举是临时差遣,欧阳修当年也是以翰林学士身份知贡举的。

15、元祐四年(1089)三月,翰林学士苏轼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注:苏轼加了职名龙图阁学士(正三品),差遣改为杭州知州。

16、元祐六年(1091)正月,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为吏部尚书。注:又回中央,差遣升为吏部尚书(正二品,《元祐官品令》定为正二品,高于其他诸部尚书的从二品)。

17、元祐六年(1091)二月,龙图阁学士、吏部尚书苏轼为翰林学士承旨。五月,翰林学士承旨苏轼兼侍读……注:差遣由吏部尚书改为翰林学士承旨(正三品),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翰林学士之上,由资历最深者充任,仅一员品级虽低于吏部尚书,但尊贵丝毫不减。后又兼起了侍读的差遣。

18、元祐六年(1091)八月,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苏轼为龙图阁学士、知颍州.注:差遣改为知颍州。

19、元祐七年(1092)正月,知颍州、龙图阁学士苏轼知郓州。……苏轼亦改扬州。……七月,龙图阁学士苏轼为兵部尚书、充卤簿使……八月,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苏轼兼侍读注:差遣改为知郓州,后改知扬州,再改兵部尚书兼卤簿使,再改兼侍读。

20、元祐七年(1092)十一月,兵部尚书苏轼乞越州,不允,改为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注:职升为端明殿学士(正三品),品级虽一样,殿学士高于诸阁学士;差遣从兵部尚书改为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读学士还是上面的侍读。

21、元祐八年(1093)六月,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左朝散郎苏轼知定州。注:寄禄官阶为左朝散郎(正七品),差遣则由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改为知定州。这一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苏轼官路开启下坡通道。

22、绍圣元年(1094):诏轼降充左承议郎。注:寄禄官阶降为左承议郎(从七品)。

23、绍圣元年(1094):左承议郎、新知英州苏轼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注:差遣已由知定州改知英州,跑到了千里之外;此次,惠州安置,被押送到惠州,监管起来。寄禄官降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从八品),安置犯官的十等散官治第一等。

24、绍圣四年(1097),诏:“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轼责授琼州别驾,移送昌化军安置……”注:寄禄官再降为琼州别驾(正九品),十等散官之第五等;惠州安置改为昌化军安置,苏轼被扔到海南岛上,继续看管起来,那时去海南岛都是九死一生。

25、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苏轼改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等,复任朝奉郎。注:哲宗驾崩,苏轼开始复起,由边远之地调往近里州,寄禄官升为朝奉郎(正六品上)。

26、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卒於常州。……乾道间,诏赠太师,谥曰文忠。注: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乾道(南宋孝宗年号)间,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他回答

苏轼的做官历程相对较为曲折。 首先,他开始在官场上的职位是在太常寺校书郎,在此任职期间,他与一些官员之间发生了不和,因而被贬斥到江州司马。之后,他因为不满意职务而不断上书对朝廷发表意见,曾两次惨遭流放。但在其随后的做官历程中,他曾在杭州担任过知州,也曾于太原、福州任职过,但最终还是被贬逐到乌蒙山一带。 总体来说,苏轼的做官历程曲折坎坷,因为他作为一个文人而又要在官场上立足,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被视为“敢言”的代表,引来朝廷的不满和惩罚。

其他回答

苏东坡做官历程是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元丰三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

1、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2、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3、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4、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5、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他回答

苏轼历任江西临川知县、河南检校司士,担任过史馆修撰、徽州知府等职务。他还曾经被贬到儋州(今海南),后被召回。苏轼在晚年曾出任权知开封府,在他担任此职位期间,曾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文化改革措施。总的来说,苏轼的做官历程体现了他的才华和为政者的良知。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文笔雄浑,深具艺术价值,被后人尊称为“苏文”“苏学”。苏轼在治理方面主张实事求是,反对虚浮,他的这种为政之道对后世的治理倡导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回答

苏轼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苏轼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后便名震京师,步入仕途后逐步受到重用;苏轼反对变法,因乌台诗案被贬去黄州;新法废除后,司马光成为宰相,苏东坡东山再起,升为正三品官员;苏轼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苏东坡再回朝廷,职位频繁调动;到宋哲宗亲政,苏东坡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