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大班数学教案与反思《钱是怎么来

教育小百科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设计背景

幼儿在生活中,一杯牛奶、一面包、一个蛋糕,都要接触到人民币。《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也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出此活动。以便让孩子正确认识一些货币的面值,并了解使用货币购物的常识,懂得合理地消费,同时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的现象和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数学教育更加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

大班数学教案与反思《钱是怎么来

活动目标

1. 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并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 初步了解并尝试人民币面值换算的方法,并知道有不同的面值面价。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面值为(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币。

难点:培养孩子尝试用人民币的面值换算方法。

活动准备

1、桌子(当货架)、各类商品、各类水果、蔬菜、玩具车、玩具卡片(带有标价)。

2、玩具人民币(10元、5元、2元、1元)若干张。

活动过程

1、认识10以内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

大班数学教案与反思《钱是怎么来

(1)这是什么呀?你们认识它们吗?。

(2)你们知道这些线共同的名称吗?

2、游戏“小小储蓄员”,初步了解并尝试人民币面值换算的方法,并知道不同的面价面值。

教师依次出示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引导幼儿用桌子上盘中的人民币(幼儿操作盘中有若1元、2元、5元的人民币)进行正确兑换。

3、游戏“儿童超市”购物初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和等价物品的交换。

导语:今天“儿童超市”开业,里面有许多的东西,你们一会到“儿童超市”购物好吗?那老师要提个要求:

(1)拿多张钱来买一样东西。

(2)拿一张钱来买多样东西。

4、教师小结。

人们通常用钱来买东西,比如我们穿的衣服、裤子,吃的菜等等;钱虽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生活中如果没有钱,我们都难以生活下去。

活动延伸:

1、在生活中继续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大班数学教案与反思《钱是怎么来

2、让家长带孩子一起购物,并提供独立购买简单物品的能力。

课后通过孩子不断地练习,进一步了解到人民币的用处,同时体会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孩子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但幼儿没有正式学习过人民币。在这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以小朋友的生活经验为前提,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促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活动。我在让幼儿认识人民币,以及他们的面值时,一开始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幼儿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活动幼儿表现的很主动,全班小朋友都能主动认识人民币,几乎没有小朋友不认识的面值,但在换算人民币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难住了,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还有几个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很快的换算人民币,如:蓝仪、潘彬彬等,这也许和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有关。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