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分类,用以表示什么

高中学习天地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12-14 23:53:33

问题描述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分类,用以表示什么希望能解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四声中阴平阳平就是指不同的声调,而声调产生的前提条件就是每个声母都分清浊,这是近现代汉语语音学至今不清楚的地方。

概括的说,汉字音系/汉语通语音系只有四声:平上去入,其标准音值当推卞洛所在的中原核心地区,直到北宋,那里的语音仍与古音很接近。元以后的阴阳上去,是以带北方口音的通语为正韵的结果,以阳平取代了入声的发音地位。八调是方言口音,是方言地区说通语时发音不准所衍生出来的声调,“四声再分阴阳成为八调

"只是一个理论假设,不见得成立。

汉语通语的声母有三个维度:声母系列(所谓七音,以发音部位与发音方式区分)、清浊(高低音)、轻重(发音时呼吸用气的轻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一个声母都是清浊两分的,近现代按照振动不振动声带分清浊是错误的,是错误套用了西语的辅音分类。

清浊是华夏古典音乐的专业术语:清指高一律,浊指低一律,一律可以理解为半个音高。这样一对清浊音就是一对高低音,是三度音程的关系,也就是互相之间的音高差距为一个完整音高,如同2(ray)和3(me)之间的差距。

声调产生的原理是:用呼吸的轻重去调制高低音,高音对应清,低音对应浊,组合后产生四种状态——清轻/平声、清重/上声、浊重/去声、浊轻/入声。所谓高低音,就是通过控制喉部肌肉使得声带以高音、低音两种方式起振,跟唱歌是一个道理,但音高调节范围比唱歌小得多,只需要上下一个标准音高的范围。普通话的声调语谱研究也证实这一点:阴平、上声基频较高(清)、在300hz左右,阳平、去声较低(浊)、在240hz左右。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印欧语系是没有声调的概念与实践的,他们对辅音的分类是“voiceless、voiced”,也就是振动不振动声带,是近现代引入西语语言学的人没有理解传统音韵学”清浊”的内涵,错译之下,产生了后续一系列的混淆。换句话说,此”浊”非彼”浊”。

声调伴随着整个音节,近现代将之归于韵母的属性是错的。语言的发音原理符合自然界的乐音产生原理:声起振、韵耦合并放大、滤波与美化。人体的发音系统与笛子相仿:呼吸如吹、声带如笛膜,按孔变换如换韵;呼吸与声带起振,整个咽腔、口腔等进行耦合放大与滤波美化。一个音节自始至终,声、韵始终是交互作用的,声带的振动控制始终引领着整个音节的声调变化,现代的人体微观语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回到主题,有知友列出证据,唐朝时的文献辨音、诗词用字,已经体现出近古乃至现代汉语”平分阴阳”的特征。那么照此推理,是不是更古的时候汉语应该是”四声八调”的音系结构呢 换句话说,其余的三声也应该分阴阳(清浊),是不是这样能更好的解释方言的声调现象?可以将方言的声调现象尽数纳入一个比较对称的音系结构?

不是这样的。首先,各方言声调的实际音值与汉语调值没有整齐的对应规律,五花八门。其次,仔细分析各方言的声母音素,和汉字音系/汉语通语声母差异明显,这直接影响到声调。

我们从实践中知道,方言地区学说通语具体字词发音的时候,是从方言现成的声调中选择最接近通语的声调,完全凭听感,这跟用近现代的仪器测量、以划分五级的方法来定量的波形、趋势的差异是巨大的。换句话说,现代测量的波形不见得比听感更科学,因为这只是局部参数、与声调的关系还在探索研究之中,而人耳听感是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是最好的“仪器”。

方言声调尤其南方方言声调之所以远多于四声,关键在于发音用气、声母音素的巨大差异。以吴语为例,吴语塞音、塞擦音、擦音有所谓“振动声带的全浊声母”,这是汉字音系里面没有的音素,这些“全浊声母”的声调值和对应的“清声母

"调值是不一样的,这就打乱了声调的整齐局面,多出来了很多声调。不仅如此,以汉字音系衡量,吴语、粤语等南方音系,声母是“五音不全”的:牙音jqxngy不全或几乎没有,齿音只有平舌的半齿音zcs而没有翘舌的正齿音,与汉字对应发音时就需要“归并”调整。而且,这些方言声母的清浊结构也与汉字音系不同,以吴语为例,声母不是每个音素都清浊两分,而是塞音塞擦音两清对一浊,所谓“清、次清、浊”,使得他们跟汉字发音的对应变得尤为复杂。

举具体例子。汉字音系唇音有b、p、f、m(拼音表示),四个声母,每个声母都分清浊,经呼吸调制后每个声母理论上都有四声,由于都是所谓“不振动声带”的声母,四声是整齐的。但吴语是p、ph、b、f、v、m清、m浊(音标表示),七个声母,每个声母经呼吸、高低音调制后也是四声,声调产生的机制与汉字音系是一样的,但因为声母有

"振动声带、不振动声带兼吐气

"之别等等,造成各声母的四声不整齐,最后出现大量不等距“不规则”的声调。古人所谓“楚音音切不齐”、“不是正音”,根本上是由声母发音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八调的“八”,正是所谓“清声母”四个声调与“浊声母”四个声调不重合的结果:4+4=8。其实,一个发音部位,如果有更多巨大差异的发音方式,不重合的四声会更多,那就会有4*3=12,甚至4*4=16种的声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振动不振动声带的声母/辅音音素的对立,以现代语音学分析,就是声带起振的时序差异--在音节闭合阶段之前就振动声带的,就是所谓“振动声带的辅音”。这种发音方式,本质上是强化声带振动。在汉字音系中,鼻音、边音往往被列为上述标准衡定的“浊音”,因为鼻音和边音都有一定程度的漏气,需要强化声带振动来弥补因漏气产生的音色损失。但是汉字音系中这些音强化声带振动只是为了补偿漏气,和吴语中塞音、塞擦音、擦音的音效还是有差异的,所以汉字音系中这些音最终的声调值与其他音素整齐、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