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杏林一词起源于哪位名医

经济伴点趣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12-05 08:51:37

问题描述

杏林一词起源于哪位名医,麻烦给回复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

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杏林文化

“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代表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化现象。杏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是来自官方导向、典籍传世、系统教育或师徒相授,而是来自民众,它的社会根源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

董奉在庐山修道行医、济世救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如“虎口取骾”、“杏林春暖”、“草堂求雨”、“虎溪三啸”、“浔东斩蛟”等,代代相传。在老百姓口口相授的故事里,在医界代代相承的效仿中,形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而转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的就是根植大众心中的寄托与追求,是医德、医技的表达,是强劲的民族文化体现。

历代文学名家在庐山留下了许多赞誉董奉行医济世、独创杏林的历史名篇。

唐代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王维的“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明代唐寅的“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李时勉《杏林》诗云:“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

清代征士放《杏林诗》云:“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

他们描绘了杏林仙境的独特风光和超然感受,再现了杏林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信任互动的美好情景,也表达了对董奉的崇敬之情。

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园创立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经久不衰的杏林文化从它的内涵层面上来说,董奉充分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使得所构筑的杏林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上了“道与德”的文化烙印。

其他回答

起源于董奉

字君异,是福建侯官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

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后来,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

其他回答

董奉

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杏林"一词最初与汉末三国东吴名医董奉有关.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