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为什么要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组织物质和结构特征

理想途聊考研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6-08 04:25:57

问题描述

为什么要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组织物质和结构特征希望能解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

二、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1、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球不止一个核心,而是两个即内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为实心因为地心引力在此创造出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300万倍。地核是的高温可以达到华氏13000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上2000度。

地核内的铁流使物质产生巨大的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射线的干扰。

2、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3、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三、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

1、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

2、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

3、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四、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其他回答

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组织物质和结构特征的意义:

自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千年内,由于地球内部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蜕变生热,地球内部不断增温,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原始地球内部开始熔化,致使地球内部发生巨大分化,铁、镍首先熔化,比重较大的熔滴渗过硅酸盐物质沉向地球中心,形成熔融的地核,同时地内深处较轻的硅酸盐物质(后熔)则浮向地球上部,首先分化出地幔和地核。

组成地幔的硅酸盐物质也存在着较轻和较重的差异,在长期分异和重力作用下,较轻的花岗岩类浮在地球最上层,玄武岩位于花岗岩之下,较重的橄榄岩又位于玄武岩之下,这样,花岗岩和玄武岩层构成了地壳,而橄榄岩形成地幔的主要成分。在大规模的物质变迁中,大约经过4亿~10亿年,最后形成地球内部三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随着原始地球的改组和分异活动等,一直被禁锢在地球物质中的气体大量泄出地表,由于地球引力使甲烷和氨等比较重的气体和水汽在地球外层停留形成原始大气,随着地表逐渐冷却和大气中尘埃微粒增多,水分循环,形成原始水圈。以后由于水量增加,地壳形态变化,原始水圈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河湖和沼泽。

海洋形成以来,由于各种外力等因素的作用,生物逐渐出现,特别是原始绿色植物的出现,从而进行光合作用,令氧从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来。游离的氧对原始大气的氧化作用使一氧化碳变成二氧化碳,氨变成水汽和氮,最后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现代大气成分。氧的存在,原始生命逐渐发展起来,从海洋扩展到陆地和低层大气,形成生物圈。生物圈质量虽小而且较薄,但是唯一具有生命的圈层。生物的出现,不仅使自然界中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