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有哪些好处

工程师联盟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6-07 18:32:41

问题描述

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有哪些好处,麻烦给回复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品类繁多,凝聚了中华文明久远的智慧结晶。如能从小学习,必定终身受益。

学习儒、佛、道思想,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必能跟人关系融洽,知书达礼,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不凡的气息。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道学讲究顺应自然;佛学强调慈悲、大爱。从小学习这些文化,定会做一个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

学习中国书法,不但可以陶冶情操,也是社会交际的门面,别人看到好看的字无不夸赞。也可参加一些书法比赛,多一个爱好跟兴趣也是挺好。

学习中国传统武术,自小可强身健体,女孩还可保护自己。从小学习,利于锻炼孩子意志,将来在面对生活压力时都能够游刃有余。

学习中国曲艺乐器,也可成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即能发扬传统文化,又可作为个人发展,热爱音乐艺术的孩子学习在好不过。

彩陶、国画、皮影等等,只要精通其中一样,此生都会受益匪浅。尤其自小学习又有兴趣,说不定就会有大成就。

所以小孩从小学习好处很多,尽早让孩子接触这些国粹自己选择,都可培育成栋梁之才。

其他回答

现代教育只是知识教育,而不是人文教育,很多人受教育程度很高,学历很高,但是没文化没素质的人比比皆是,原因何在就是少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历练,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明白,知识≠文化,学历高≠素质高。

其他回答

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也是立身之本!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很多传统文化教会人们如何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教会人们要懂得礼义廉耻!

翻开历史的典籍,从万经之首的《易经》,到老子的《道德经》,从孔子的《论语》,再到佛家典籍,传统文化囊括了儒释道,它们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来源,也是我们精神的食粮!

从简单的汉字理解(这里指繁体字),我们也能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何为象形?就是能体现事物的样子,本来面貌和意思!因此说中国的文字首先是老祖先悟出来的,我们通过如说文解字般地领会,与先人神交,就会发现,我们也能有所悟!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是渔网的样子,说明学东西不加思考就会像网到的鱼,又从网口溜了。殆是灭的意思,只是一味地思考,而不深加学习,那思力也会枯竭,直至灭亡!你看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是应该传承,是不是应该从小培养!

我想只要是中华儿女,就应该知道中国人是最讲孝的,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是对老祖先最大的孝。因此,小孩子从小培养传统文化,是让我们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的有力保证!

其他回答

第一:儿时的思想比较纯洁,正是接受新事物的年纪,灌输正能量的思想,会为他的成长道路带来决定性的引导作用。第二:传统教育引导礼、仁、孝、德等大是大非的道理,是对高尚品质的最高品鉴,促使人生轨迹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捍卫社会秩序、人际交往等社会发展的内容不受歪风劣气的侵蚀。第三:儿时接受正确的思想引导,对社会风气、社会环境能起到积极向上的烘托作用,减少暴力,减少罪恶,仁德为怀,和平相处,为世界发展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回答

现代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所以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知识是学了不少,但一个人立足社会最重要的东西:成人教育却少之又少。

而古人的教育,首先是着眼成人,然后才是成才。

明代杨维盛在《家训》上提出:“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得作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不要紧。”郑板桥家书中也谈到:“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明理做个好人。”

成人,指一个人成长的目标。

《论语》中记载子路问何为成人。孔夫子回答说: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意思是,见到利益要想到道义,见到危险能够付出生命,长期艰难困顿不忘许下的诺言,也可以算是成人了。

而《孔子家语》中,颜回也同样问过何为成人。孔夫子回答说:

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

译文:

能通晓人性人情的道理,知道事物变化的规律,知道天地、阴阳有形无形等事物变化的缘故,可以看清空中云气变化的本源,这样就可以叫做成人了。既达到了成人,而又学习了仁义礼乐,这就是成人的品行。至于能够探索事物精微的道理,那就是具有了髙深的德行。

成人的目的是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而立足于社会,依靠金钱、权力、地位、家世、文凭等等这些条件,往往是靠不住的。

真正能让人立足于社会的,一是做人做事的方式能不能被他人接受,

二是能不能自食其力。做人做事的方式,叫做“礼”。

《礼记》中说,: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意思是礼好比是人的身体,身体不完备,君子就说这是个不完整的人。

而人的成长,在于自己今后的道路怎么去走。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孔子家语》)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是不能不深察的。小时候不爱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技能;年老不教导子孙,死后就没人思念;富有时不愿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救济。所以君子年少时想到长大以后的事就要努力学习,年老了想到死后的事就要 好好教导儿孙,富有时想到穷困就要致力于施舍。”

因此,古代读书人必修的《四书五经》中,《大学》开篇就讲到读书学习的目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这里的大学,不是现在的上大学的大学,而是只高深的学问。

所以说,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在于教子成人,孩子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成就自己,实现个人价值。正如一句老话说的,“积钱不如教子”,培养孩子成人、成才,比给孩子留万贯家财更重要。

而学习传统文化,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我认为,对孩子的成长最起码有四个方面的帮助:

幼儿时期,知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懂得规矩是小孩子成长的第一步,社会上为什么熊孩子多,就是因为不懂规矩,没有规矩意识。

少儿时期,知先后。

孩子开始学习了,总想着玩,打游戏,这时候就要让他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少年时期,知轻重。

少年气盛,正处于叛逆期,情绪不稳定,做事不考虑后果,很容易受到诱惑,这时候就要明白,对个人来说,那些事情重要,那些事情不重要,怎么样举重若轻,什么时候举轻若重。

青年时期,知取舍。

走向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十字路口,面对花花世界的各种诱惑,是坚守初心,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同的选择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所以,取舍的智慧是走向社会之前必须要掌握的。

当然,具体内容非常丰富,就不多说了。

这些东西,都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就看家长能不能拿到钥匙,打开这个宝库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