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焖饼起源与制作方法

大本钟英语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11-11 09:11:24

问题描述

焖饼起源与制作方法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焖饼在明朝时源于冀州。

到清末,在京津等地经商的冀州人形成了“银行帮”、“五金帮”、“杂货帮”等几大商业群体。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由冀州人在京津等地开办的“冀州馆”都有“冀州焖饼”这种地方特色主食,以招揽家乡客人。这样,“冀州焖饼”渐渐地有了名气。

制作传统的“冀州焖饼”需有一个特制的铁锅,厚5~8厘米,头盔状,重20余斤,这种铁锅传热稳定而均匀,汤易吃进去而不粘锅,而一般的炒勺则达不到这种功效。所用饼条也需特殊烙制,俗称“包袱饼”,不超过3层,要擀薄烙熟,手工切条,精细均匀。

制作工艺讲究“老汤香油,先炒后焖,盖锅回味,翻勺出锅”。老汤是指在后锅灶上用排骨和鸡骨混合熬制的高汤。汤和饼条的比例也有严格要求。一般是1斤饼,3两汤。火候也挺关键,要大火炒,文火焖。时间过长,则饼条发干;过短,则显得粘软,均影响口味。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冀州焖饼色泽黄亮,筋道松软,不粘不连,滋味香醇。焖饼的种类很多,有素焖、肉焖(肥肉为大炒焖、瘦肉为小炒焖)、黄菜焖饼(即鸡蛋焖饼)、鸳鸯焖饼(一盘中有两个花样)等几种。

冀州焖饼不但有独特的风味,而且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还演绎出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冀州傅官村人刘立平秉承冀州焖饼的传统工艺,并把这一传统食品提升到一个新档次。民国初年,他在商业重镇码头李的万兴楼掌灶。每年庙会时,京剧名角“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都要到码头李来唱戏。吃饭时,他就喜欢吃刘立平做的焖饼和炒菜。一次因天下大雨,伙计没到万兴楼去订饭,而是就近从一个饭馆订了些端上来。奚啸伯一尝,放下筷子,脸色一变道:“怎么不是那味了?这一定不是万兴楼刘立平做的!”说着就要把饭菜撤下。由此可见,奚啸伯对刘立平所做的饭菜的欣赏。

刘立平的徒弟叫杨站长(音chang),新河县人,后落户码头李。

1948年在码头李万兴楼掌灶,1956年公私合营后,在码头李供销社饭店做厨师。期间,孙路生、刘英坤等名角都多次品尝他做的冀州焖饼。

1966年,他还为视察地震灾区的周总理做过焖饼。

关于杨站长,还有一个典故。在五十年代初的一次冀州庙会时,一个饭馆掌柜聘请杨站长掌灶,当时要求吃焖饼的人很多,喊堂的不停地喊:“三两,半斤……”可杨站长偏偏不着急上焖饼,掌柜沉不住气了,劈头盖脸地责问杨站长还想不想干?这时,杨站长才不慌不忙吩咐伙计拉风箱,很麻利地把所有焖饼一锅焖了出来,他把焖饼往案子上一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