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文言文字词解释的积累方法

心理说史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11-05 06:20:27

问题描述

文言文字词解释的积累方法,麻烦给回复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技巧一:直接搬运法

又称“课内迁移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课文中该词的词义推断词义。文言文考试,命题者实词解释这种题型常考这四类重点词,一是通假字,

二是古今异义词,

三是词性活用,

四是一词多义,其中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基本可以直接搬运。比如文言文中“被”字,很多时候都是通假字,通“披”,“女”通“汝”,这是形似通假,还有一种同音通假,如“有”通“又”,“止”通“只”等。

古今异义词的词义也很固定,比如“悉”,都是“全、都”的意思,“尝”基本都是当“曾经”解释,还有一类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是双音节词,现在是一个词,但古代是两个词,比如“妻子”古代“妻”是“妻”,“子”是“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地方”“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

考生在学课内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总结,把课本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记熟,在课外题遇到该词直接把它的意思直接搬运过来就可以了。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这两类词的解词必须结合语境。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名词和形容词是没有带宾语的功能的,因此遇到名词和形容词带着“尾巴”,就要考虑是不是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只有动词有带宾语的功能,比如“吾妻之美我者”,这个“美”是形容词,后面跟着“我”,美就不能解释为“美丽”,它活用成了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的意思,再如“名之者谁”的“名”,是命名的意思,词性活用还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名词当状语,一种是在名字前加“像”,构成介宾短语当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犬”解释为“像狗那样”;还有一种是方位名词当状语,比如“西”解释为“向西”,这类词一定要放到语境中去推敲,方能解释得通。

至于一词多义也要结合语境来解词,比如“意”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主旨”“内容,”“意思”“心情”“神情”“心情”“情趣”等意思,考生就要在学课内文言文的时候,把这些意思烂熟于心,考课外文言文的时候,一个个放到语境中比对,这样就不难做出正确的解释了。

技巧三:单音节变双音节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跟现代汉语比较接近,这类词解词相对容易,一种简单的办法就是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天大寒,砚冰坚”,单音节词“天”“寒”“砚”“坚”就可以依次变成“天气”“寒冷”“砚台”“坚硬”这样的双音节词,当然,考试的时候,基本不会考这样没有什么难度的词,倒是翻译的时候常常用到这种方法。

技巧四:字形推敲法

我们中国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其中象形字,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合体字,我们可以用“会意字”和“形声字”来推敲一些文言字义,比如“集”是会意字,它是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是“隹”,它是一种短尾鸟,下半部分是“木”,可当“树木”解,一只鸟停在一棵树木上,在文言文里,“集”就是栖息、栖止的意思。

还有“旦”字也是会意字,由“日”和“一”组成,“一”代表地平线,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所以“旦”在文言文里是“早晨”的意思,类似的还有“啖”(吃)、“啮”(咬)等,都不难从字形上推出字义。至于形声字,我们老祖宗在造这些字的时候,形旁就是用来表意,声旁就是用来表声的,这些字的形旁就跟字义有紧密联系,比如“月”跟人的身体部位有关,“王”跟“玉石”有关系,“贝”跟财物有关,考生也可以通过汉字造字法,来帮助文言解词。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成语“手不释卷”的“释”是“放下”的意思,做课外文言文阅读时,遇到“释”就可以通过“手不释卷”来印证一下“释”是不是“放下”的意思。

类似这样的词语还很多,比如“眼疾手快”“疾”“家喻户晓”的“喻”,“贪得无厌”的“厌”都保留着文言词义,“疾”在文言文里,很多当“快”解,“喻”在文言文里基本都是“明白”的意思,而懂得了“贪得无厌”的“厌”是“满足”的意思,“学而不厌”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他回答

方法是两步:第一步,阅读文言课文和课外文段时注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第二步是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如:“卒”这个词--

[卒](zú)(1)名词 ① 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 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③ 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2)动词 ① 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② 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3)副词 ① 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②(cù)同“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其他回答

1. 细心阅读文章,全面了解上下文及历史背景。及时整理词语,将其进行归类,可用表格或笔记整理。

2. 初步了解词性。文言文的典型特征是 “兼有词性”,因此,通过把握词汇所承载的不同意义,可较容易确定其具体词性。

3. 辨别忌讳用法。文言文中,有很多词汇存在忌讳用法,例如“吾”“汝”用于正式场合等情况。

4. 背诵搭配用法。文言文的词汇存在着不同的搭配用法,通过掌握相关搭配用法,可在使用时更加准确、自如地表达。

5. 多加练习。背诵文言文不仅需要掌握单词词汇,还需要通过动手实践,多加练习才能最终达到熟练掌握能力。

总之,文言文词语解释和积累技巧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整理、分析、归纳和记忆,才能够在实践中更自如地运用。